退出长者模式
钟楼区司法局“三多”做强区域法治文化
发布日期:2024-09-11  来源:市司法局

常州市钟楼区司法局立足实际,将法治文化阵地作为扩大法治文化覆盖面的有效载体,多措并举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提升群众“见法率”,全面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

一是多方联动,共筑“法”文化。落实“法”责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督促各成员单位结合工作实际,与党建、廉政、禁毒等相结合,按照合力共建、资源共享、法治惠民的原则,因地制宜建设专题性法治文化阵地,并对其进行扩建和提档升级。建好“法”阵地。建立与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的“共学共享”模式,持续打造大运河法治文化长廊、部门法主题公园集群、法治文化名人主题场馆等,基本形成“一部门一特色、一镇(街道)一亮点”的区域性法治文化景观集群。充分利用现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村文化礼堂、法治书屋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丰富法治文化供给,让市民群众能够近距离接受法治文化熏陶、感受法治力量,打通普法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巧借“法”平台。借助其他部门优势平台,探索实践互利共赢的普法新路径。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积极打造法治文化精品,努力营造全区发动、全力支持、全员参与的浓厚法治氛围。

二是多元合力,共育“法”文化。加强“指尖上的微普法”。以法治微电影、普法情景剧、法律宣传片的形式微视频,运用故事化、视觉化的电影艺术技巧,将新闻语言和法律内容有机融合,打造出兼具法治内涵和文化价值的双优作品,创作了从“大事”到“小案”的百花齐放网络法治文化作品50多部,《皇位继承的那些事儿》《鬼吹灯》《重启》《顺流》等作品传递法律知识和正能量,让互联网变成普法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打造多元化普法产品。以法治短视频、网络直播、情景剧展演等多种形式,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产品。拍摄的普法情景剧《三霸覆灭记》在微信、微博等平台推送,引起各界重视,被全国扫黑办评价为“现象级”作品。根据真实办理的遗弃女婴救助案件,改编形成情景剧《“未”爱回家》,通过现场“讲述+表演”的形式,完整呈现了检察院、公安、民政、社区等,历时2年通过立案监督、司法救助、综合保护,全力救助一起遗弃案的女婴找到家人的真实故事。该情景剧先后登上检社共建专题道德讲堂、2024年钟楼区“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暨表彰大会,收获热烈反响。创新开设视听化、菜单式思政课。充分发挥法治教育协同联动作用,区检察院联合区教育局共同开展“沉浸式”思政课。构建“看得见”的思政课——拍摄普法微电影《爱的家长会》,发布后35分钟阅读量即突破10万+;制作精品课程《依法带娃时代,为人父母的法律必修课》,在江苏电视台播出,收获较好反响。

三是多维融合,共兴“法”文化。“法治文化+红色教育”。重点推进史良纪念馆、青果巷“周有光纪念馆”、王诤将军纪念馆等红色旅游等线路,推进法治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红色资源与法治文化“并蒂花开”。此外,积极开发打造“法治之路”实境体验思政课,让在校学生走进法治执法机关和法治阵地实境感受法治内涵,让其更好地学法、用法、守法。“法治文化+乡村振兴”。打造乡村“趣味式”法治课堂。全面梳理乡村法治主题公园、法治街区等法治阵地,串珠成链,绘制形成乡村法治宣传“热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儿童游乐项目,推出“安兔学法”法治乡村Country Walk游学线路,打造“法润邹和”乡风巴士实现“菜单式打卡”,让群众在感受现代乡村发展成就。“法治文化+非遗传承”。推进法治文化与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让法治文化“活”起来。南大街司法所联合区司法局、区检察院、双桂坊社区在西瀛里明城墙开展“平安商圈 非遗法韵”宣传活动,全面展示非遗法治作品;北港街道妇联发起“伊家人·幸福+”女性权益保护黄丝带行动,女性员工共同制作法治宣传主题的“非遗烙画”;西林司法所举办“以刀代笔,竹刻法典”活动,带领群众在非遗项目——常州留青竹刻中了解民法典。

 

主办单位:常州市司法局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6楼

电话:0519-85681626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14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