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常州“五步法”赋能“法律门诊”便民惠民
发布日期:2021-03-04

常州市司法局坚持把打造“法律门诊”作为政府贴近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为执政为民、法治惠民的重要载体,作为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推手,通过建机构、组队伍、立制度、强服务、提质效的“五步法”,使“法律门诊”从法律服务软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硬支撑,有效打通了法治便民惠民“最后一米”。

一是多层级设立机构。总结武进区华阳村委与驻地律师事务所共建“法律诊所”经验,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首推“法律专家门诊”服务。市级印发《关于推进“法律门诊”工作的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标准、责任分工和保障措施,要求区、镇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站全部开设“法律门诊”,通过组织开展活动义诊、网络分诊、律师坐诊、预约出诊、专家门诊、上门巡诊、综合会诊等多种形式,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督促引导普法宣传、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公证等司法行政业务和队伍整合入驻各级“法律门诊”。

二是广渠道配强队伍。市级从“两代表一委员”律师和律师协会专业委员会中遴选54人,成立“名优律师服务团”,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共同组建“千人以案释法”讲师团,全面进驻市、区、镇三级“法律门诊”。司法行政联合教育、卫生部门组织名医师、名律师、名教师230人,开展“名三师”送医送法进乡村。市、区两级12348法律服务队吸收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调解员、公证员等法律服务力量450人,包干接对偏远少穷、矛盾突出的镇、村。天宁区精选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组建“三官一律”进社区。全面落实城区“1对1”、溧阳金坛“1对3”挂钩服务数量要求,全市村(社区)法律顾问全部签约入驻“法律门诊”,不断充实壮大的法律服务队伍,力保各级“法律门诊”有效运行。

三是全链条开展服务。紧盯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主动对接融入,流动式布局服务大运河文化带打造、高铁新城建设、大板房改造等,将法律服务资源前置到一线。以深化法律扶贫为推手,聚焦残疾人、孤寡老人、重症病人及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采取定点到人、入户进门、建档立卡、结对帮扶,深化法援惠民生活动。积极构建覆盖全域、覆盖全时的“法律门诊”服务体系,溧阳“百姓议事堂”、金坛区“群言堂”、新北区“19点议事厅”、钟楼区“法律夜门诊”、武进区“周末门诊”,广泛动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法官、老党员,利用广大市民下班之余、周末赋闲在家等时段,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

四是规范化建立制度。市级制定《全市“法律门诊”服务工作制度》《“法律门诊”服务绩效评估办法(试行)》,明确评估原则、评估内容、评估主体、评估方式,强化结果运用。结合《关于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导各地选配门诊服务人员,明确服务标准,公示服务信息,实行“挂牌”服务,健全完善门诊接待、一事一评、绩效考评,满意度测评等工作机制,部署开展“法律门诊”进网格,指导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和月度信息研判工作制度,及时研究分析热点难点问题,做好预警防控和风险评估,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建言献策。

五是多措施提升质效。加强联通互动,推动司法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三所入村”,引导村(社区)法律顾问与“三官一律”“五老”等法律服务队伍的良性互动,紧扣基层治理、“三农”发展等时代主题,开展公共法律服务研讨与实践。推动重心下沉,广泛开展“我当一天网格员”活动,指导“法律门诊”服务力量组团结对下沉网格,制作发放工作联系卡6000张,印发“法律门诊”服务指南15000份,接待来访群众45800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358件,开展法治讲座2250场,调解矛盾纠纷1127起。坚持线上线下融合,积极推进实体、热线、网络三平台融合,“12348”法律服务热线来电咨询、转移处置连续2年实现零投诉、零差错,全市7个区级“法律顾问之家群”、1007个村(社区)“法润民生微信群”有效运行,定期推送法律资讯、解答法律咨询,赢得市民纷纷点赞。                                               

 

主办单位:常州市司法局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6楼

电话:0519-85681626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14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