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回顾今年五月签订至今的一份桑葚供应协议,正持续为果农们带来稳定收益。这份协议的背后,正是我们基层司法所工作“一头连着法规政策,一头系着乡亲冷暖”的缩影。而我的故事,就从那片压满桑果的田间地头开始。
1小小桑葚中的“法治经”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承包期届满后再延长30年。具体来说,就是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为起点,再延长30年……”5月10日,前黄第八届桑葚采摘节如期而至,在村民老蒋的桑葚园里,我一边帮忙采摘打包,一边解答他关心的土地承包问题。
“你这丫头,比桑葚还甜在乡亲们心里!”老蒋听得认真,眼里透着欣慰。这样的场景,是我和同事们五月忙碌的缩影——为产供销合同把关定向,为桑葚销售出谋划策,为电商讲解经营中的常见法律问题。一颗小小的桑葚,从育苗到“爬上”餐桌,每一步都离不开法治的护航。
图片
前黄镇发展桑葚种植业起步于20多年前。村民何建明在北沿种下第一棵果桑树。在一片质疑声中,他不断学习、探索、尝试,终于掌握了科学的栽培技术,用行动证明了果桑的经济价值,并申请注册了“北沿”牌桑葚商标。
10年前,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何建明找到司法所,在所里工作人员和驻村律师汤佳尧的协助下,通过挨家挨户为村民普及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有关法律法规,详细讲解果农加入家庭农场、生产经营风险防控等法律常识,消除了许多果农的疑虑。
法治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底气。如今,前黄镇的桑葚种植总面积已近400亩,亩产量高达1500斤,每亩收入超过2万元,小小桑葚成了真正的“致富果”。
这份成绩单背后,就有我们司法所主动作为的身影。我记得很清楚,在2022年初,为了给桑葚找到更稳定的销路、提升产业价值,我积极配合镇政府法律顾问周相余老师,在前黄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与“新橙源味”超市之间多次沟通协调。最终,双方成功达成了鲜果供应销售的战略合作意向协议。
可以说,我亲眼见证并以微薄之力推动了以桑葚为代表的前黄果业走向专业化、产业化、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2用法治让古村保护“原汁原味”
这个国庆假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人潮,去寻找诗和远方。其实我工作的前黄镇就藏着这样一个宝藏——杨桥古村。人们常说,这里的魅力在于“原汁原味”,但在我看来,这份“原味”并非将古村封存于时光胶囊之中,而是像我们司法所参与推动的“书场议事”一样,让古老的肌理中,流淌出新时代法治文明的活水。
有百年历史的杨桥书场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开间老房子,曾是村民们听书的好去处。但前些年,随着古村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推进,像古建筑保护、道路改造这类“急难愁盼”的事,常常因为大家意见不一而难以推动。
对杨桥村的保护,不是要把它变成一尘不染的“布景舞台”,而是要让它成为一本“活着的历史书”。于是,我们积极向村里建议,借助全区推广“援法议事”的契机,把书场的功能拓展为“理论宣讲+道德讲堂+援法议事”。最终村里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对书场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如今,书场不仅是乡亲们听故事的地方,更是我们共商村务、化解矛盾的“法治会客厅”。
2021年初,杨桥村里计划修缮太平浜驳岸,但设计方案一公布就引发了争议。一部分村民认为生态驳岸要兼顾美观,另一部分则担心老驳岸有安全隐患,方案却没体现。
眼看好事要“卡壳”,我们立即建议村委会启动“书场议事”机制。作为司法所干部,我参与了这次协调会。在会上,我一边耐心倾听双方的意见,一边引导大家从法律和安全的角度理性讨论。同时,我协调驻村律师从专业角度分析方案利弊,并推动“法律明白人”从村规民约的角度促进共识。
最终的方案没有为了追求“仿古”而牺牲安全,也没有为了“现代”而破坏古朴。清代的驳岸基底、现代的安全护栏、优化后的排污系统……不同时代的智慧在这里交织,让古村保护既有“历史感”也有“时代感”。法治为古村守护的“原汁原味”,最终的滋味是“人情味”与“烟火气”。
3矛盾止步于村,“三条村规”功不可没
前不久,我关注到漳湟村调委会主任鲍振宇处理的一件小事。村民张某清家因搭建简易卫生间,将施工的砖块贴着邻居家的外墙垒放,导致邻居家渗水引起纠纷。经鲍振宇上门现场调解,张某清作出赔偿,两家和解。
矛盾不解锁,和谐不进步。行政村合并后,在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外来人口激增以及群众法治意识提升等因素影响下,很多矛盾纠纷不像以前调解起来那么简单了。乡村盛行人情文化,但化解矛盾最终还是要靠法。基层调解员有时光靠“面子”不管用,还得摆事实、讲道理、析法律,最终达到化解矛盾、理顺民心、教育群众的效果。
面对这些新挑战,我们司法所与漳湟村委共同探索出一套分层化解机制——以专职调解员、网格员、驻村律师为主体,主动上门宣传政策、解释法律、调处纠纷,还定下一条“规矩”:村民间有矛盾的,村民小组先处理;解决不了的,到网格再“把把脉”;还是不行的,村委必须化解。
这套机制的成效,正是我们长期坚持基层普治结合的生动体现。通过普及民法典知识、组织“以案释法”讲座,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学会用法律衡量行为边界,将潜在纠纷化解于萌芽。2024年,漳湟村31起纠纷全部在村内化解,矛盾数量连续六年下降,这张层层过滤的“网”功不可没。
千年水乡,耕读前黄。前黄自古崇文重教、儒风蔚然,元明之际双桥书舍、三槐书院奠定前黄耕读文脉,明代状元杨廷鉴、清代榜眼杨述曾星光璀璨,数百年薪火相传、接续积淀,延续着“尚文重教”的基因。
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今日的基层治理提供了精神沃土。在前黄,你会发现,《杨氏家训》中“勤而不俭,财流于奢”的警示,化为了村规民约里“勤致富,俭持家”的自觉;家训里“忍之一句,息之一怒”的智慧,正践行在“邻里间,和为贵”的日常之中。这朗朗上口的“三字经”,既传唱着“不赌博,不浪费”的淳朴民风,更将“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的豁达,升华为乡村善治的稳定基石。
人字拼接的青砖路,鳞次栉比的“握手楼”,流泻着杨桥古村千年清淡淳朴的民风;紫红饱满的桑果,绿意绵延的田垄,诉说着前黄镇“法治护航产业兴”的生动实践。从杨桥书场的“一杯清茶解民忧”,到桑葚园里的“一纸合约护农心”,法治的种子早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如今,当书场的锣鼓声与果园的欢笑声交织,当古桥的倒影与桑枝的剪影重叠,一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正以法治为底色,在传统与现代的共舞中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