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司法局从即日在起至2023年5月组织“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重点开展4大类16项工作:
一是推进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提档升级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法律服务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三大平台,推广运用12348江苏法网和常州司法行政掌上“12348”2.0版本,加强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规范化建设。拓展乡村公共法律服务路径。推动12348江苏法网与市、区两级政务服务平台对接融合,推进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12345热线整合归并,加强村(社区)“法润民生”微信群智能化建设。
二是推进乡村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工作。实施“法援惠民生·拓展工程”。全面拓展法律援助困难标准、事项范围、援助对象和服务内容,对农村地区特殊困难群体免于法律援助经济状况审查,取消法律援助事项范围限制,实行“一对一”帮扶,实施精准“法律扶贫”。推动乡村地区“智慧法援”建设。推广运用省法律援助管理系统、法律援助在线办案和智能评估系统,方便村(居)民申请法律援助,实现案件在线办理、过程实时监控、投诉实时响应。开辟“三农”案件法律援助绿色通道。逐步扩大“涉农”法援范围,全面升级农民工法援“绿色通道”,实行一日受理、审查、指派工作制。加强对线上线下服务的适老化改造,对行动不便的受援群众,提供预约上门服务。
三是推进乡村法律服务多元发展。实施村(社区)法律顾问巩固提升工程。配齐配强村(社区)法律顾问,实行“挂牌服务”“见面服务”,法律顾问每月到现场提供法律服务不少于8小时。实施村(社区)法律顾问“五个一”活动,即办理一件涉农法律援助案件、开办一场“乡村振兴法治课堂”、服务一次乡村换届选举、参与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举办一场涉农法律咨询。着力构建乡村“法律门诊”服务体系。优选整合法律服务力量入驻村级公共法律服务站,设立“法律门诊”,通过开展活动义诊、专家坐诊、预约出诊、上门巡诊、综合会诊,满足村(居)民家门口办理法律事务的需求。组织开展乡村法律服务示范创建,推选命名全市首批100家示范“法律门诊”。开展乡村企业“法治体检”专项活动。动员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主动对接涉农重点民营企业、乡村企业,研究当地产业特点,研判法律风险点,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法治培训,指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帮助企业防范化解风险。开展“10+10党支部结对”活动,在全市选定10家律师事务所党支部结对10个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律师为村“两委”和村民对口提供法律服务。开展“公证进乡村”活动,加强贴近农村群众的公证宣传和指引服务,加强远程视频办证平台建设,为农村老年人、残疾人、重症病人及其他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开展“鉴定进乡村”活动,将服务范围向人民群众关注的领域延伸,酌情减、缓、免除经济困难群众的鉴定费用,提供涉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和文书、痕迹鉴定等服务。
做好乡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全面落实矛盾纠纷网格化管理,推动实现群众生活区域、生产单位、商贸场所等纠纷排查网格全覆盖。加强调解工作典型培育,在全市建成100家示范家事调解室,评选100名示范家事调解员。
四是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深入开展“送法进村(居)”活动,组织开展“宪法进万家”“民法典十进”“法护七彩人生 法进和美家庭 法润和谐村居”“三节四时普法行”等普法活动,加强“两委”干部年度法治轮训,每年面向每个村(社区)组织普法惠民服务不少于2次。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扎实开展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巩固提升活动,加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电子地图的展示运用。探索建立村(社区)“小微权力清单”“监督责任清单”“流程事项图”的“两单一图”监督机制和村规民约草案审核、备案登记、执行落实的制度机制。深化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编印发放“法律明白人”读本,推动“法律明白人”参与村(居)务管理、开展“援法议事”活动、参与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和投身法治创建活动。深化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深化一村一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法治文化作品的创作,村每年组织法治文化活动不少于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