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司法局立足“一个统筹、四大职能”,贴近重大项目、企业上市、招商引智、疫情防控,主动服务保障“532”发展战略,为常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一是贴近重大项目,助力落地推进。组建12348法律服务队,依托公共法律服务进网格、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等载体,做好地铁二号线建设、江苏理工学院搬迁等部分用地拆迁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实现“零激化”。大板房改造中,钟楼区司法局通过“普法积分”“说事广场”等方式,邀请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为居民进行现场答疑释惑,化解潜在的矛盾问题。其中有一房屋所有权人居住国外,因疫情无法回国,辖区司法所组织律师、公证员等专业力量,通过远程视频、邮件传真等方式促成3天完成签约。天宁区大板房改造拆迁中仅剩1名被拆迁户系律师,影响拆迁改造工程进程,市司法局主要领导亲自协调,做好当事人工作并及时签约,有力地配合全市大板房改造工程。发挥市政府法律顾问作用,近3年来共承担审核全市河海大学新校区建设、比亚迪、空天研究院拆迁合同等合法性审查工作68次,提出合法性审查意见212条,为政府重大决策事项、招商引资项目、法律风险防范发挥作用。
二是贴近企业需求,助力上市发展。出台《关于实施法治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十大专项行动的意见》,会同市公检法、金融局等部门,举办上市、拟上市企业法治服务对接会,走访上市及上市后备企业,建立企业权益保护对接联系机制,构建服务企业上市协作网络。为上市、拟上市企业协调解决诉讼纠纷,提供法律帮助366件次,得到企业充分认可。市司法局协调成立由20多位知识产权类资深律师组成的法律服务团队,为格力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近百个商标纠纷给出专业性法律建议、修正诉讼策略、对有关证据进行公证保全,帮助其在7年的系列商标诉讼中获胜。协调市金融局和2家律所举办企业上市辅导峰会,为100多家企业上市流程中的法律知识进行辅导交流;会同市科教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及相关部门,组织企业负责人、律师、仲裁员、公证员等举办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升培训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连续3年举办法治环境说明会,向来常投资兴业的中外企业家介绍常州法治营商环境,释放“法治红利”。组织律师、金融顾问、供电部门等组成法治体检联盟,深入企业进行走访,排摸、提示法律风险18000余条。
三是贴近科技创新,助力招商引智。依托天宁区金融商务区,成立常州市金融纠纷仲裁调处中心,拟由市国资企业发起,互联网金融企业和法律事务中介共同设立注册资本10个亿的金融科技公司,争取互联网金融AMC牌照。帮助拟上市企业筹建光伏、建筑、环境损害等司法鉴定机构,助力企业提升科技能力和行业影响。筹建常州司法鉴定中心,拓展DNA、毒物、电子证据、环境损害等鉴定门类,提升司法鉴定服务能力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深化与PKF公司(国际法律、财税咨询组织)合作,在国际贸易、跨境投资、知识产权、民商事诉讼与仲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化、一站式服务。共计划引进投资数十亿元,引进高层次人才数百名。
四是贴近改革创新,助力营商环境。推出证照分离“三清单”,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实现一网通办;在重点领域探索包容审慎监管,出台《常州市重点领域涉企常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和免罚清单》,确定自由裁量标准和“免罚”项目共计295项,为企业营造更优营商环境。发挥地方立法改善营商环境作用,在机动车停车场管理立法中,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方式投资运营公共停车场,明确对小型停车设施项目和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的停车设施项目实行备案制;在扬尘污染防治立法中,明确企业在秋冬季错峰生产以及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期间可以向相关主管部门申请停产、限产豁免等等。按照“谁制定、谁清理,谁实施、谁清理”原则,持续推动行政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类文件中“烦企扰企”规定的专项清理,逐条审查是否存在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条款。近3年来,对40余份提出废止、修改的意见建议。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组建“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服务团”,编印《企业复工复产合同履行法律问题20问》《防控新冠病毒疫情法律知识问答手册(企业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常州市企业复工复产后常见法律问题60问》等资料,开设疫情防控法律护航企业云课堂,解答疫情防控法律咨询800多件次,线上服务100多课时,帮助企业依法有序复工复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