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法律援助中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强化法律援助监管,提优法律援助服务,深入推进“法援惠民生·拓展工程”,以实干的态度、惠民的温度、多维联动的力度以及宣传的高度推动量质齐升。截至3月31日,受理法律援助案件626件,占全年绩效指标80%。
一是全程把控,质量管理有态度。扩大范围,在服务内容上做“加法”。在受理案件过程中,不仅“应援尽援”,更要“能援则援”。今年以来,案件受理范围已包含劳动争议、社会保险保障、婚姻家庭、农村土地确权承包、人身损害、工伤保险待遇等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权益保护事项。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首问负责”等制度,提供“电话预约”“上门服务”“网上办理”三位一体的援助服务。提升案件办案效能,坚持质量监控。对一些群体性讨薪等案件,通过开庭旁听、同行评估、全面回访等手段,从案件各个环节实施监督确保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质量,必要时启动重大案情讨论机制,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并定期走访案件承办机关,听取承办人员对办理群体性法律援助案件的意见和建议。加大回访受援人力度,尤其是群体性讨薪案件,打造“零差评”服务内容。结案后,对案件进行汇总分析,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得失,作为今后同类案件的工作指导。
二是热情服务,法援护民有温度。秉持“为民”理念。了解不符合法律援助当事人的诉求,聘请律师免费为其书写诉状,今年已代写诉状150余份。注重人文关怀,与市“雨蓝心理咨询室”建立联系机制,不定期为遭受家暴、追索赡养费、抚养费等涉及婚姻家庭纠纷的受援人提供心理梳导。落实“情暖民工”。全面升级农民工法援“绿色通道”,实施一日受理、审查、指派工作制。拓展“农民工法援维权服务团”?“一村一法律顾问”成员范围,针对该类群体案件中个别当事人远在外地,不方便办理援助手续的,提供便民通道,通过微信远程视频等手段,了解当事人真实意愿,并通过邮寄等方式补充委托书等材料。打造“援动溧”品牌。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法润民生微信群”等载体,广泛宣传法援政策。扩面降槛,延伸触角。针对高龄、孤寡、失能、失独老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色群体,免予法援经济状况审查,优先受理,上门服务。同时精选涉老援助案件承办律师,坚持“三有”标准,即:有较强法律业务能力、有较强工作责任感、有服务特殊群体的热情。深化“最多跑一次”服务理念,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以当地法律援助服务网格为依托,构建“法律援助半小时服务圈”,确保受援群众就近就地得到帮助,节省申请法律援助成本。
三是多维联动,拓展案源有力度。结合“三官一律”进网格、“法律门诊”“我当一天网格员”活动和“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将法律援助纳入服务范围,实施一日受理、审查、指派工作。构建法律援助服务立体网络,对12个司法所、19家律师事务所等共计45个法援工作站全面梳理并公示,不断丰富法律援助的渠道、方式和内容。在各镇(街)建立一支以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包村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为主的法援联络员队伍,在村(居)悬挂村级法律顾问公示牌、法律援助便民公示牌,公开法律顾问法援咨询热线电话,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法援服务,实现百姓“援助能评价、全程能维权”。主动与妇联、团委、残联等有关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开展工作走访,建立联络机制,做到快速介入、应援尽援。不仅如此,通过村、社区顾问律师,就近为有法律服务需求的群众提供法律帮助,加快落地落实法律服务城乡全覆盖,开展法援指引服务,提升法援精准度,对一些重大矛盾纠纷实现“提早介入、主动衔接、快速援助”。
四是围绕生活,法援宣传有高度。动员已构建的法律援助服务点,扩大宣传覆盖面。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栏作用,通过张贴法律援助法宣传挂图,发放宣传册、悬挂横幅等方式营造宣传氛围。利用公交站、法治公园等宣传平台和阵地,张贴法律援助宣传图片,推送法律援助法相关知识。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法宣传活动,组织法律援助律师深入企业、学校、社区、乡村等地,借助法律体检等手段,进行专题法律援助法宣传讲座;开展“溧即说法”暨法律门诊活动,将法律援助法宣传与村社区法治宣讲相结合。开展“反家暴+关爱未成年人”以案释法进社区活动,广泛开展“家家学法,户户平安”广场咨询。举办“法润万家、心灵守护”法援进家庭和涉及未成年人维权的“法治文化沙龙”活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法润民生微信群”等载体,广泛宣传法援政策。多措并举,有效提升法律援助民生工程知晓率和满意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