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司法局实施“引流、滴灌、活水”三大工程,夯实司法行政队伍“全链条”培育模式,有效破解梯队老化、进出不畅、创新不足等问题,推动司法行政队伍效率和素质“双提升”。
一是实施人才强基“引流工程”。统筹部门和乡镇人才需要,研究法治人才实施方案,出台乡镇法治人才配备意见,联合人社、财政、民政印发《全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专职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和人数配备比例,专业人才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占比60%和50%以上,目前已完成目标任务30%。秉持“对口+灵活”的原则,通过公务员考试、军官转业、助理人员招录、社工队伍建设等,把有法律专业背景、公证员经历、社会工作资格证的人员招录到司法行政系统队伍中。近3年,招录新入职公务员4名、转业军官1名、公证员助理3名,均通过全国法律资格考试。优化法治人才调剂,按照“人岗匹配、人尽其才”的原则,梳理法治业务能手进行跨部门、乡镇调剂,盘活现有法治人才,从乡镇调整1名全国优秀司法所长担任业务科室负责人,借调1名法律专业乡镇公务员到区司法局工作。
二是实施人才培养“滴灌工程”。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将年轻干部放到重点科室、重大活动、疫情防控、应急先锋队等吃劲岗位锻炼成长,使其在打硬仗、抗重活、攻难关中练真功、强能力。通过高校合作、基层实践、跟班学习、挂职交流等方式,拓视野、提能力、强素质,开设“全面依法治区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推进工作实践与高校理论结合,对21家镇街、部门的96名法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开展“跟班先进找差距、争当勇争一流当先锋”活动、“师徒结对”年轻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12对师徒签订“结对协议”,开展为期1年的“传帮带”活动。推动成立全市首家区级公职律师办公室,探索出“公职律师+法律援助+公益诉讼”融合发展模式,区司法局5名公职律师以“双重身份”与检察机关公共在护航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光,成功办理雪堰镇“魁星阁”古建筑修复、湟里镇石桥保护等多个公益诉讼案件,协助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件,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受到市检察院和司法厅肯定推广。
三是实施人才使用“活水工程”。选树司法行政系统内业务骨干、先进典型,通过事迹宣传、经验座谈等形式,鼓励年轻干部跟岗学习锻炼,传承和延续英模奋斗精神,2人入选区政法英模人才库。组建首个法治人才库,统筹公安、法院、应急、市监等重点部门,覆盖15个领域包含27名法治业务骨干,共参与执法评议、案卷评查、法治督察等活动10余次。根据特长和兴趣,公职律师广泛参与法制审核、研判会商、站点值班、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理论研究等工作,已开展“送法律、送政策、送健康”“您身边的公共法律服务”“法援惠民生”等系列活动27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辖区群众的广泛好评。结合工作实际,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阶段考核的考核评价体系,做到“一人一册”,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干部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将个人平时考核是年度考核的客观依据和重要基础,平时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将其作为职务调整、选拔任用、教育培训、奖励惩戒等的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