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司法局聚力高质量法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的法治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深化法治乡村建设,为平安钟楼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一是聚焦法治宣传,打造法治乡村金色名片。实施乡村法治文化覆盖工程,结合大运河(常州段)法治文化长廊和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农家法治书屋等普法服务效能,推进乡村法治广场、长廊、庭院等阵地建设,深化一村一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挖掘整理传统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蕴含的法治元素,编写创作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小品、三字经、滑稽戏等法治文化作品,村每年组织法治文化活动达到4次以上。把握国家宪法日、法治宣传月等节点,利用庙会、集市、农贸会等时机,广泛开展法治文艺送下乡、“百案说法”村村行、普法助民村居行等普法惠民服务,引导农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落实“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深化“法律进乡村”,深入开展“法护人生
法进家庭 法润村居”“法律护农进万家”“情暖三农 送法下乡”等系列普法活动,积极宣传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劳务用工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农民群众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截至目前,开展乡村普法讲座80余场,提供义务法律咨询1000余次。
二是聚焦法治实践,强化法治乡村服务能力。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法律服务网、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三台融合、提档升级,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强化司法所和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资源整合和直接服务功能,为乡村提供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纠纷排查调处、特殊人群管理、公共法律服务指引等公共法律服务。收集研判农村高发法律需求,重点监测农民诉求、网络诈骗、非法金融等动态趋势,精准研发并推送以案释法典型案例。以法治乡村建设为着力点,持续推进品牌化建设战略,打造“法言乡语·乡村法律驿站”,发布“安兔学法”法治品牌,为法治钟楼建设持续注入法治动能。健全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编制乡村法律服务目录,村(社区)法律顾问每月到村(社区)提供法律服务均在8小时以上,全区村(社区)法律顾问每年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出具法律意见、开展普法宣传、代写法律文书、参与纠纷化解、协助处理信访问题2000件(次)以上。加强涉农法律援助工作,深化法律援助“名优工程”,加强对农村五保、低保对象和残疾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帮扶,切实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需求。
三是聚焦法治拓面,推动“三治融合”纵深发展。强化法治保障功能,突出抓好“四民主三公开”,强化对村委落实“三重一大”有关事项及“四议两公开”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编制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建立小微权力监督制度,形成群众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上级党组织和区监委派出监察员办公室等监察监督与会计核算监督、审计监督等全程实时、多方联网的监督体系;协助村委修订村规民约、审查涉农经济合同,帮助村民起草法律文书,通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创建,改变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的法治素养,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目前,已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3个。发挥德治引领作用,办好用好道德讲堂,推广乡村“道德银行”,定期发布“好人榜”“善行义举榜”,推动每户有1条崇德尚法、可读易传的家规家训,户外设有家规家训展示牌,持续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建设美好家园行动,教育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弘扬公序良俗,培育文明乡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