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钟楼区深入践行 “枫桥经验”,实现了矛盾纠纷 “预防在源头、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的治理目标,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是“双向派驻”激活解纷力,多元化解跑出加速度。在全省率先打造“民情工作室”品牌阵地,培育法星民情”“荷小司”“博爱盈心”“新法润荷” 等特色调解组织。在人员上,采用“1+1+N”模式,配备司法专干、公安、法院、信访或人社派驻人员以及专职调解员。积极吸纳基层优秀党员干部、辖区律师、商会会员等进入调解员队伍,壮大调解力量,形成解纷专业优势和地缘优势的互补。针对不同类型纠纷,还有针对性地设立了党建联盟调解、多发性家事纠纷调解、疑难复杂矛盾和群体性纠纷调解等功能区,提高调解的专业化水平。在机制上,法院与街道开展双向派驻,法院派驻法官定期进驻街道,接受法律咨询,进行法律法规宣讲,指导人民调解,提前介入重大疑难纠纷;街道定期派驻调解员至法院,先行调解辖区内的纠纷,调解成功的及时予以司法确认,调解不成的导入诉讼程序,实现了诉与非诉的无缝对接,提高纠纷化解效率,“万人成讼率”逐年下降。积极推进“微法院”“苏解纷” 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云上化解纠纷,借助数字技术让解纷“触手可及”,方便群众,提高解纷效率。
二是“三网融合”织密防控网,矛盾纠纷实现主动防。创新建立“网格+警格+诉格”三格融合预警机制,通过整合基层网格员、警务人员以及司法诉讼相关资源,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工作协同联动。在社区、街道等基层单元,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收集社情民意;警格力量依据治安动态迅速响应;诉格则从司法角度提供专业指导与纠纷化解路径,三方紧密协作,共同编织起一张严密且高效的预警防护网。在商圈市场这一矛盾纠纷频发的关键区域,钟楼区司法局精心设立 “平安前哨” 调解驿站,时刻守护着商圈市场的和谐稳定。无论是商户之间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引发的激烈冲突,还是消费者与商户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摩擦纠纷,亦或是市场管理方与各方在运营管理上出现的矛盾分歧,调解驿站都能迅速响应,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协调,确保矛盾纠纷不外溢,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矛盾风险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三是“四官服务”下沉治理端,平安建设注入法治芯。深化“政法干警进网格”工作机制,组建由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组成的“四官服务团”,实现全区1138个网格“一网格一团队”全覆盖。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慧网格管理平台。通过整合人口信息、房屋信息、事件信息等数据资源,实现网格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网格内的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问题进行预警和分析,为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持。创新自治载体,“同心援”议事坊以社区志愿者为主体,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和诉求,针对社区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等民生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通过民主议事的方式,让居民充分参与到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增强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责任感。“草堂议事”则依托社区内的文化场所,营造轻松的议事氛围,吸引了更多居民参与。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金槐”援法议事厅则侧重于将法治理念融入议事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居民依法办事。
|